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单位基本情况
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79年,其前身是省水利厅科技处,成立之初为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所,2003年4月16日更名为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省编委核准编制50人,现有在职职工50人,其中技术人员4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级职称人员6人,高级职称人员16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1人,初级技术职称人员12人。大专以上学历4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0人,研究生班结业2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7人,甘肃省学科带头人l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人选7人,国家优秀专家l人,省优秀专家2人。
我院是以水利科研与技术推广为主,兼有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业务的省级综合科研院所。目前已形成水文水资源、农业水利、雨水资源利用与水利工程建筑四个专业研究方向。承担着中国对外国际雨水利用技术培训、甘肃省水利工程技术的示范推广、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甘肃省灌溉试验技术培训、甘肃省水利科技信息交流等任务。
多年来,我院共承担完成国家水利部、科技部、甘肃省水利厅、科技厅的重大科研项目80多项,30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三等奖14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3项,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参编行业标准2个,省级标准1个。先后有32人(次)出国考察学习并进行学术交流。
二、单位研发实力
1.研发环境
我院是甘肃省唯一从事水利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省属科研院所,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先进试验技术手段,优越的办公条件。多年来,通过不断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参加业务培训与学历教育等手段,锻炼造就了一批掌握国内外科技动态与先进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的学术队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省级重点学科技术带头人1人。我院于2002年顺利完成了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人事与分配制度,并已全面实施项目负责 人制度, 为项目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软件环境。我院还十分重视试验室等科研基础条件建设,近年来先后购置了先进试验仪器设备40多台(套),建立起了拥有水资源、节水灌溉、水利工程三个专业试验室,面积800平方米,能开展包括水资源、农田灌溉与排水、水化学、岩土工程、建筑材料、防渗材料等试验业务的综合试验室。我院现有办公与试验室面积1000多平米,固定资产300余万元,资料室书籍、期刊收藏量5万余册,并与省 内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资源共享关系。去年我院32台计算机进行了内部联网,并正式接入宽带传输,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2.学科带头人
李元红:水资源与雨水利用学科带头人,现任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省级优秀专家,省“333”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人选,享受政府特贴。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雨水利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学会理事和冰川冻土杂志编委。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利科研工作,专业研究方向为水资源、河流泥沙、农村雨水利用。先后主持完成水资源专业领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7项,获得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黄委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结合专业研究共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参加国际泥沙、国际雨水利用、全球水伙伴、世界水论坛会议,合作出版专著2部,为国际雨水利用技术培训班主编英文版教材1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配置、旱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等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目前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甘肃河西内陆区水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研究”西部专项的研究工作。
赵元忠:农业水利学科带头人,现任甘肃省水科院副院长、省灌溉试验培训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节约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农发办、省工程咨询中心受聘专家。“八五”期间,甘肃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科技兴农和农业科技先进个人称号,1992年享受政府特贴,1996年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优秀干部,1998年首批入选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999年获亚洲地区农业科技贡献奖,2000年获甘肃省优秀专家。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节水灌溉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项目、水利部“948”项目等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省水利科研计划与推广项目15项,均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其中6项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获省水利科技一等奖,在节水灌溉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近期主要承担水利部“948”项目“陇东黄土高原城市雨水利用研究”及省列引黄提灌区滴灌技术应用研究和节水农业灌溉试验研究推广工作。
张新民:水文水资源学科带头人,现任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9月获第四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2004年8月被省科技厅评为甘肃省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2005年1月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委员会理事,甘肃省建筑设计业协会理事。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利科研、技术推广与示范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区域水循环。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省重点科技攻关和省水利科研计划与推广项目10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4篇被EI收录),参加编写了水利部行业标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范》,参与出版专著两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高效用水等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目前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西部开发专项《甘肃河西内陆区水环境改善及生态修复》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金彦兆:水利工程技术与雨水利用学科带头人,现任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正高级工程师。甘肃水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首届“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986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水资源、雨水利用技术、渠道防渗技术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主持完成了10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省水利科研计划与推广项目,获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以及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旱作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0篇,参加编写省级技术标准1部,参加编写成果专著1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农业高效用水以及雨水利用等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目前主要从事雨水利用、农业高效用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刘佳莉:水资源与节水灌溉学科带头人,现任第一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1986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水资源、雨水利用、节水灌溉、盐碱地改良、水土保持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咨询与工程设计工作,先后主持或承担完成国家及省级重点科研计划及工程设计项目60余项,其中,承担完成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4项、省列重点科研项目近10项,主持完成可研及工程设计项目19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水利科技进步奖1项。在《水利学报》、《灌溉排水学报》等发表论文16篇,合作完成成果专著2部。在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盐碱地改良、节水灌溉、雨水利用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目前从事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重大项目--“甘肃河西内陆区水环境改善及生态修复研究”工作。
王以兵:节水灌溉与雨水利用学科带头人,现任第一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1984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节水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雨水利用技术、渠道防渗抗冻胀技术等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省水利科研计划与省农委的星火科技推广项目等8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同时服务于全省水利建设第一线,先后主持完成了“甘肃省‘十五’节水规划”、“山丹县‘十五’节水规划”的编制,主持完成了“南阳渠东乡灌溉工程田间配套”、“天水麦积水厂”、“临夏南区农村供水工程”的工程设计,主持完成了民勤、山丹等13个县区节水增效项目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在节水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雨水利用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目前主要从事节水灌溉、雨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谢志伟:水利工程建筑学科带头人,现任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所长、甘肃省水利厅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水利科研工作,主要进行工程结构和工程材料的试验研究工作,特别对具有特殊性能的混凝土材料和其掺和料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为我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了高强度(C50-C80)、高抗冻等级(F200-F300)、耐磨、耐腐蚀的硅粉混凝土和粉煤灰混凝土。负责我省大中型的水利工程的质量抽检工作,具有丰富的试验研究和检测工作经验。先后参加和承担完成了多项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省水利科研计划推广项目,发表研究论文6篇。在工程结构、材料试验、工程质量检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3.主要仪器设备
我院拥有水文水资源、灌溉技术、土壤水分、水利工程建筑等方面试验仪器80余台(套),其中万元仪器设备39台,拥有中子土壤水分测定仪、TDR土壤水分测定仪、全氮测定仪等一批国外进口水资源与灌溉技术试验仪器。计划近期内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购置水文水资源、灌溉技术、雨水利用等方面仪器设备60余台(套),将我 院试验室建设为以水文水资源、灌溉技术、雨水利用与水利工程建筑为主体的甘肃省水资源与高效用水试验中心。
4.承担项目及成果转化情况